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深层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以银额盆地拐子湖凹陷为例
彭谋, 李江海, 杨博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60 (2): 249-264.   DOI: 10.13209/j.0479-8023.2024.001
摘要35)   HTML    PDF(pc) (42297KB)(10)    收藏
以银额盆地拐子湖凹陷巴音戈壁组深层砂岩为研究对象, 在探究储层基本特征的基础上, 采用恒速压汞法区分孔隙与喉道, 定量地表征孔喉特征参数;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铸体薄片, 定性地表征孔喉形态特征, 分析微观孔隙的结构差异; 结合孔喉分形维数划分孔隙类型, 探讨影响储层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 成分成熟度较低, 平均孔隙度为10.8%, 平均渗透率为1.17 mD, 属于低孔低渗型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溶蚀孔和微裂缝, 孔隙半径平均值为195 μm, 喉道半径平均值为3.5 μm, 储层的孔隙结构类型分为微孔小喉型、小孔小喉型和大孔粗喉型。研究区储层孔喉比总体上较大, 良好的孔喉配置关系是影响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 影响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则是早期成岩作用、有机酸溶蚀和烃类充注的综合作用。经过相对较弱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改造后, 原始碎屑为后期溶蚀提供了物质和空间基础, 储层顶部和底部巨厚的富有机质泥岩提供了有机酸溶蚀和烃类充注的物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基于离散元法的龙门山构造带隆升变形主控因素研究
王迎, 李江海, 马昌明, 宋珏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58 (5): 850-860.   DOI: 10.13209/j.0479-8023.2022.056
摘要912)   HTML    PDF(pc) (11642KB)(200)    收藏
为探明龙门山构造带隆升变形的主要控制因素, 基于龙门山构造带东西两侧下地壳物质层属性差异巨大的特征, 进行3组PFC2D离散元数值模拟对比实验, 将深度扩大至下地壳, 记录颗粒运动状态, 实现定量化分析。实验得到的变形结果及模型颗粒运动矢量图显示, 在下地壳物质属性无明显差异的条件下, 板块碰撞挤压应力及地壳厚度的差异不会在龙门山构造带形成巨大的地形高差。当下地壳黏度系数存在明显差异时, 软弱下地壳物质层颗粒相对运动速率为1.5~2.94 m/s, 平均运动速率为1.62 m/s, 大约是坚硬下地壳层颗粒平均运动速率的54倍。模型中部(龙门山构造带)出现隆升变形, 纵向影响范围为94.74%, 隆升幅度为19.85%。软弱下地壳上覆的中地壳和上地壳颗粒具有较大的向上速度分量, 上地壳物质层上涌趋势明显。巴颜喀拉块体和四川盆地地壳存在20 km的厚度差异, 使得龙门山构造带隆升幅度由14.79%增至19.85%。综合分析3组离散元模拟实验结果, 得出巴颜喀拉地块下地壳物质层与四川盆地下地块物质层的黏度差异是龙门山构造带垂向隆升变形最关键控制因素的结论, 在下地壳黏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的前提下, 巴颜喀拉块体和四川盆地的地壳厚度差异对龙门山构造带纵向上逆冲隆升幅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下刚果盆地中段挤压带盐底辟构造形成演化分析——基于物理及离散元模拟
程鹏, 李江海, 刘志强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57 (3): 470-480.   DOI: 10.13209/j.0479-8023.2021.025
摘要722)   HTML    PDF(pc) (9244KB)(175)    收藏
基于下刚果盆地中段实际地震剖面, 结合物理模拟及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 研究西非安哥拉被动大陆边缘下刚果盆地中段挤压带盐底辟构造的成因机制及演化过程, 理解被动大陆边缘重力失稳构造的深层驱动机制, 分析挤压作用下底辟构造间迷你盆地沉积中心的迁移与底辟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 下刚果盆地中段挤压带的盐底辟构造演化过程与应力条件密不可分, 早期主要受重力扩张作用控制, 后期受挤压作用控制。依据物理模拟实验、离散元模拟实验结果与实际地震剖面解释结果的对比, 可将盐底辟构造的演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 1) 早期伸展再活化底辟阶段; 2) 中期被动底辟阶段; 3) 晚期挤压主动底辟阶段。盐底辟构造间迷你盆地的沉积中心向同期活动强烈的底辟构造迁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南大西洋被动陆缘沉积物厚度特征与分段对比
潘相茹, 李江海, 陶崇智, 章雨, 杨梦莲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 (4): 654-662.   DOI: 10.13209/j.0479-8023.2019.049
摘要745)   HTML    PDF(pc) (6884KB)(132)    收藏
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的最新全球沉积物厚度数据, 综合利用被动陆缘盆地、洋底高原和转换断层等地质信息, 识别南大西洋七大沉积中心。南大西洋沉积物厚度整体上呈西厚东薄、北厚南薄的趋势, 按陆缘及盆地特征, 将大西洋两岸盆地从北到南划分为4段: 赤道段、中段、南段和福克兰段, 其中被动陆缘盆地主要分布在前3段。赤道段盆地主要受转换断层控制, 发育三叠系蒸发岩; 中段盆地发育阿普第阶盐沉积, 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 南段受火山活动的影响, 以发育向海倾斜反射体为主要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海底地形对不同时间尺度岩浆供给变化的响应
贠晓瑞, 李江海, 吴桐雯, 宋珏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 (3): 437-444.   DOI: 10.13209/j.0479-8023.2018.025
摘要662)   HTML    PDF(pc) (9575KB)(94)    收藏
利用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 恢复洋中脊地形的形成过程, 模型中岩浆供给按一定的时间周期和幅度规律性地变化。结果表明: 只有当岩浆供给变化周期的时间尺度大于在洋中脊同一侧形成两条断层的时间间隔时, 才能影响海底地形的形成过程并被记录。结合数值模拟实验结果和不同类型洋中脊的地形特征, 认为快速扩张洋中脊是唯一可能在地形上记录到米兰科维奇气候周期(偏心率(100 ka)、倾斜度(41 ka)和岁差(23 ka)) 3个时间尺度岩浆变化周期的洋中脊类型, 中速扩张洋中脊和部分岩浆供给充足慢速扩张洋中脊的地形可能与100 ka尺度的岩浆供给变化周期有关, 大部分慢速扩张洋中脊海底地形不受100 ka及以下的岩浆供给变化周期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大兴安岭中段阿尔山地区第四纪火山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马雨轩, 李江海, 陈耀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 (2): 289-298.   DOI: 10.13209/j.0479-8023.2019.012
摘要1105)   HTML    PDF(pc) (33266KB)(195)    收藏

基于资源三号(ZY-3)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DEM),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通过遥感影像解译以及地形起伏度和坡度的定量计算, 分析阿尔山火山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共识别出 19 座第四纪喷发的火山, 并且将其划分为5个类型。该区火山地貌按地形起伏度可分为4个类型, 以低位中山为主(39.61%), 其次为低位低山(36.24%)。80%的椭圆形火山锥长轴走向介于45°~75°之间, 中值为58.5°, 与NE向排列的小东沟火山?十号沟盆地火山?岩山?高山火山链走向平行。火山锥的马蹄形缺口主要朝向为NE向, 也有SW向和NW向。NE向与SW向马蹄形缺口的角度中值相差约180°, NW向的马蹄形缺口与NW向的断裂几乎平行, 推测存在控制火山喷发和展布的NE向断裂。根据研究结果推断, 中生代的基底断裂使该区形成NE走向的脆弱裂隙带, 为岩浆提供良好的上侵通道; 裂隙控制着岩浆的上升, 形成呈NE向线性分布的火山机构, 并最终影响地表火山锥的分布和地貌形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构造倾斜角度对盐构造形成的控制模式: 以下刚果盆地为例
王殿举, 李江海, 程鹏, 刘志强, 于法浩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55 (2): 277-288.   DOI: 10.13209/j.0479-8023.2018.095
摘要688)   HTML    PDF(pc) (28196KB)(132)    收藏

基于下刚果盆地3个工区的地震数据, 总结盆地内9种典型的盐相关构造样式, 并基于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 以构造倾斜角度为单一控制变量建立模型, 对比分析盐岩的运动矢量演化。模拟结果表明, 随着构造倾斜角度的增加, 盐岩及其上覆岩层的流动速度逐渐增大, 后续陆源沉积物的搬运距离也越远, 更易形成盐构造; 盐岩流动主要有3种控制机制: 差异压实作用控制、差异压实作用和重力滑脱作用共同控制以及重力滑脱作用控制, 这3种控制作用均受坡度的影响, 随着坡度的改变, 3种控制作用依次出现, 控制着盐构造的形成。在上述分析结果的基础上, 建立被动陆缘盆地构造倾斜角度对盐岩流动的控制模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柴达木盆地风成地貌类型与晚全新世古风况恢复
吴桐雯, 李江海, 杨梦莲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54 (5): 1021-1027.   DOI: 10.13209/j.0479-8023.2018.042
摘要1470)   HTML    PDF(pc) (41209KB)(178)    收藏

利用遥感图像的风成地貌形态和高分辨率古季风指标, 恢复柴达木盆地晚全新世以来的古风况, 揭示青藏高原抬升时期东亚季风变迁的历史。结果表明, 柴达木盆地晚全新世以来盛行西北风, 同时有少量西风和北风, 主要由亚洲冬季风控制, 夏季风和西风环流的影响甚微。盆地东部沙丘和雅丹地貌记录了末次盛冰期西风环流的风向, 中西部地区的风成地貌指示晚全新世以来盆地发育西北向的亚洲冬季风。青藏高原的抬升阻挡西风环流进入柴达木盆地, 并加强亚洲冬季风, 造成盆地内古风向的改变, 大气环流模式的转变发生在4000 aBP左右, 此时是柴达木盆地气候从暖湿转向冷干的重要节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太行山地质遗迹特征与成因分析
王辉, 李江海, 吴桐雯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54 (3): 546-554.   DOI: 10.13209/j.0479-8023.2017.098
摘要1855)   HTML19)    PDF(pc) (7748KB)(657)    收藏

通过野外调查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 并依据地质遗迹的成因、形态及规模等特征, 将太行山地质遗迹资源划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古生物、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共5个大类, 其中以地貌景观中的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石地貌以及水体景观中的瀑布地貌最为突出。结合太行山新生代后的演化发展, 系统地研究该地区夷平面、峡谷地貌、瀑布地貌、岩溶地貌等主要地质遗迹的成因及相互关系。研究结果对提升研究区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也为太行山形成演化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可可西里地貌及区划研究
许丽, 李江海, 刘持恒, 崔鑫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53 (5): 833-842.   DOI: 10.13209/j.0479-8023.2017.041
摘要1073)   HTML13)    PDF(pc) (25186KB)(245)    收藏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 对可可西里地区地貌要素进行定量分析, 并对其地貌区划进行研究。可可西里地区海拔分为中海拔、高海拔和极高海拔三级, 其中高海拔地区占据 69.38%的区域。研究区夷平面广泛发育, 根据地势起伏度可划分为丘陵、平原和台地 3 种类型。除东部三江源地区外, 研究区主体未受到青藏高原强烈隆升造成的河流溯源侵蚀影响, 坡度类型以小于 15 的微斜坡、缓斜坡和斜坡为主, 地势平坦。依据地貌形态特征定量分析、地貌类型组合和地貌成因的差异性原则, 可可西里地区可划分为 4 个地貌区: 羌塘高原地貌区(Ⅰ)、东昆仑山山地地貌区(Ⅱ)、三江源丘状山原地貌区(Ⅲ)和柴达木高原盆地区(Ⅳ)。其中, 羌塘高原地貌区又可划分为可可西里高原地貌亚区(Ⅰ1)和唐古拉山高山地貌亚区(Ⅰ2), 东昆仑山地地貌区可划分东昆仑南部极高山地貌亚区(Ⅱ1)和东昆仑北部高山地貌亚区 (Ⅱ2)。地貌要素研究可以直观、量化地反映可可西里地区海拔、地势起伏度及坡度特征, 地貌区划研究可以反映可可西里地区高原、山地、山原、盆地的地貌格局和水平分异, 对研究地貌特征、地貌类型及开发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维也纳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探讨
张红伟, 李江海, 张立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52 (5): 881-890.   DOI: 10.13209/j.0479-8023.2016.047
摘要1356)   HTML    PDF(pc) (1820KB)(1222)    收藏

通过分析维也纳盆地的地层和断裂发育特征, 总结该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并对该盆地的勘探潜力进行探讨。维也纳盆地是位于东阿尔卑斯与西喀尔巴阡褶皱带之间的走滑拉分盆地, 具有波西米亚和古生界至中生界双重基底, 构造演化分为侏罗纪伸展断陷、白垩纪至早中新世逆冲推覆和中新世中期盆地拉分3 个阶段。维也纳盆地自下而上形成3 个构造层, 分别为侏罗系至白垩系原地沉积层、二叠系至古近系外来推覆体沉积层和新近系沉积层。维也纳盆地发育上侏罗统泥灰岩和古近系页岩两套烃源岩, 上侏罗统启莫里阶Malmian 组泥灰岩是主要的烃源岩。储层分布于三叠系至新近系中新统的各个层段, 其中最重要的储层为中新统浅水三角洲相砂岩, 其油气储量占总储量的 76%, 其次为三叠系亮晶白云岩。区域盖层为新近系页岩。综合评价认为, 中生界外来推覆体(复理石浊积岩和三叠系白云岩)和原地中生界沉积物(即第二、第三构造层)是最重要的勘探潜力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塔里木盆地中央高磁异常带成因: 来自地震反射剖面的新证据
李文山,李江海,周肖贝,李维波,王洪浩,杨静懿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833)      PDF(pc) (3995KB)(755)    收藏
根据钻井资料及构造分析, 对塔东地区二维地震资料和塔中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系统解释, 在该地区震旦系之下识别出断坳二元结构的陆内裂谷, 该裂谷由4个断陷沿纬向形成一个裂谷带, 其平面分布形态与高磁异常范围极为吻合。结合构造与地层发育特征认为: 裂谷期断陷中发育典型陆内双峰式火山岩, 是航磁异常带上磁力高的直接表现; 高磁异常带轴线与断陷的边界断层位置吻合, 异常源具有垂直向下的通道, 与基底断裂及深部岩浆上涌有关。正演计算验证了南华纪裂谷带模型的磁异常结果。高磁异常带东段为裂谷成因, 向中部、西部裂谷作用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至巴楚段高磁异常主要由二叠纪玄武岩造成, 异常带西段则属于塔南古陆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徐家围子断陷营一段火山岩旋回测井响应特征
张立伟,师永民,李江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522)      收藏
在钻井取芯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测井资料,开展了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营一段高分辨火山岩旋回的划分,建立了营一段火山岩的旋回模式,并总结了营城组一段不同岩性、岩相的测井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营一段划分为3个旋回,每个火山岩旋回的自然伽马和电阻率曲线值在底部一般为中高值,顶部为低值;在不同旋回界面,测井曲线振幅和变化频率明显增大,指示风化壳或沉积夹层等标志性界面的存在;并通过研究认为自然伽马、电阻率和密度3种测井曲线对火山岩岩性和岩相识别最为敏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塔北喀拉玉尔滚断裂系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
贺电,李江海,李百寿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662)      收藏
喀拉玉尔滚断裂系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塔北系列北西向展布的断裂之一。为了研究喀拉玉尔滚断裂系性质以及对塔北构造格局的影响,通过野外考察以及地震剖面解释,得出喀拉玉尔滚断裂为一条北西向右旋走滑断裂,受挤压-剪切作用,伴生北喀、中喀和南喀3个雁列褶皱以及次级断裂,为典型走滑断裂展布形态。喀拉玉尔滚断裂带由古生界北西向构造带继承演化而来,曾经历古生代强烈挤压构造运动、中生代平静沉积、新生代斜冲运动3期构造作用,形成了现今地表构造样式。喀拉玉尔滚断裂带处在乌什-温宿构造单元和库车-塔北构造单元之间,对两侧变形、差异压缩起到调节作用。喀拉玉尔滚走滑断裂及其伴生构造的发育可能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产生有利条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大庆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储集性控制因素分析
王传成,侯贵廷,李江海,刘文龙,贺电,刘守偈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486)      收藏
为预测大庆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储层有利相带的分布,对火山岩储集性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岩芯和薄片观察表明,原生孔隙是火山岩储集空间形成的基础,次生孔隙是储集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火山岩孔隙类型的统计,结合对岩芯物性的对比分析,发现控制火山岩储集性的主要因素有火山岩岩相、构造裂缝和酸性流体的溶蚀作用等。不整合面下方火山机构地貌突出且火山岩溶蚀强烈的部位应该成为今后重点勘探的区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塔北隆起中西部新近纪末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王延欣,侯贵廷,李江海,潘懋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621)      收藏
根据油田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分析,建立了新近纪末塔北隆起中西部平面与剖面地质模型,通过线弹性有限元方法的计算,得出该地区应力场模拟结果。构造应力场模拟结果表明,区域性南北向挤压应力控制了整个塔北隆起中西部新近纪末的构造应力场;研究区内牙哈断裂、轮台断裂、红旗断裂、英买7断裂在新近纪末为压扭性断裂,并具有左行走滑分量,喀拉玉尔滚断裂为右行走滑断裂,羊塔克断裂为纯压性逆冲构造;在区域挤压应力作用下,受主干断裂影响形成的局部构造应力场控制了局部次级构造类型的产生;从剖面应力场模拟结果来看,最大主应力方向在中央断隆区由水平变为倾斜,垂向应力分量变大,是导致压拱构造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西部圈闭类型、分布及空间组合规律
耿玉海,李江海,贺电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662)      收藏
围绕塔北西部碳酸盐岩和碎屑岩这两大类勘探目标,采用“成因分类法”将塔北西部已经发现的圈闭划分为4大类8亚类。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圈闭类型分布的主要层位及平面展布特征做了分析。划分了4个圈闭形成期,并分析了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构造运动和沉积环境对不同圈闭类型的控制作用。归纳了塔北西部圈闭的空间组合规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河北兴隆中元古代硫化物黑烟囱金矿化的发现及其意义
任昊佳,李江海,冯军,牛向龙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770)      收藏
现代海底黑烟囱具有金矿化的潜力,对于重新认识陆上硫化物的金成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河北兴隆中元古代黑烟囱及烟囱内部金矿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喷流作用与金矿化关系的直接证据,矿石微区金最高含量达4560 μg/g。碳酸盐、石英和闪锌矿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集中在100~200 ℃之间,代表黑烟囱形成的温度下限,也限定了金沉淀富集的温度范围,烟囱不同矿物和不同结构黄铁矿中含金量存在明显差异,金主要富集于后期形成的自形-半自形黄铁矿中,初步推测该区硫化物中金矿化发生于喷流作用后期,热液在烟囱及丘体内部持续活动,促进金的富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恒山-五台地区同位素年代学与地质事件演化格架的认识
牛向龙,李江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677)      收藏
近10年在恒山和五台地区所获得的大量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统计发现恒山杂岩的同位素年龄峰值比五台杂岩大致要年轻20 Ma, 这与恒山-五台地区为岛弧根带-岛弧关系的推论相符合。综合各种不同的同位素测年结果按不同的地质体,进行了图解分析,将恒山-五台地区早前寒武纪的地质演化划分为3个大的阶段:2.70~2.60 Ga,早期演化(洋壳形成?);2.55~2.52 Ga(?,最晚不晚于2.45 Ga),东西陆块俯冲碰撞阶段;2.50~1.75 Ga,早期盖层演化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有可以根据不同时段内研究区主要事件的不同,将2.50~1.75 Ga的演化分为5个时期。1)2.50~2.30 Ga表现为间歇性大陆溢流玄武岩的活动期;2)2.30~2.20 Ga华北较稳定沉降期,基本以接受沉积为主;3)2.20~2.10 Ga,构造活化期,五台地区主要有伸展非造山花岗岩(大洼梁花岗岩)的形成;4)2.10~1.85Ga阶段,地幔柱活动期? 5)1.86~1.75 Ga,大规模基性岩墙形成期陆块裂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海底黑烟囱”与生命起源述评
冯军,李江海,陈征,牛向龙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819)      收藏
海底黑烟囱及相关生物群体的发现是近20年来全球海洋科学取得的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在海底黑烟囱周围高温、高压、黑暗、缺氧、含硫等极端环境中,生活着特殊的深海生物群落,它们的初级生产者嗜热细菌和古细菌,在基因组序列上最接近地球上原始的祖先,生活环境也与生命起源时地球上的高温、缺氧环境非常类似。地球历史早期热液系统曾经在地球表面广泛分布,因而嗜热微生物有着广泛的生存空间。通过对生命起源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环境条件、能量条件、安全条件等方面考虑,现代海底黑烟囱周围的水热环境是探索生命起源的理想场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1. 恒山高压麻粒岩对其构造环境和出露过程探讨
张志强, 李江海, 黄雄南, 牛向龙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543)      收藏
研究高压麻粒岩对于认识地壳深层次构造作用、陆壳底部物质组成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恒山高压麻粒岩构造环境和出露过程,阐明恒山与五台变质岩区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构造格架。恒山高压麻粒岩的 p-T-t 变质作用、构造变形研究表明高压麻粒岩经历陆壳俯冲的升温升压过程后,又经近等温减压过程(ITD)抬升,之后在中部地壳长期近等压冷却(IBC),最终出露地表。恒山高压麻粒岩形成与“安第斯型”俯冲-碰撞模式有关。恒山和五台变质岩区地质年代学、变质程度以及构造关系的对比研究表明两者在构造热事件存在耦合关系,它们在构造上连续,恒山属岛弧根部,而五台山区代表中浅层次地壳。同位素年龄及构造分析表明东西陆块在2.5Ga发生碰撞,形成中部造山带以及五台前陆盆地,华北在新太古代存在板块运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2. 冀东遵化新太古代蛇绿混杂岩带岩石学与构造特征
——古板块构造运动的证据
黄雄南, 李江海, 陈征, 刘志强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862)      收藏
在遵化北部,有大量的基性岩超基性岩构造透镜体,包括变质辉绿岩(斜长角闪岩)、层状辉长岩、堆积杂岩、地幔橄榄岩等散布在新太古代片麻岩中。这些岩石组合与现代蛇绿岩套一致,和强烈剪切变形的片麻岩一起构成典型的蛇绿岩混杂岩。蛇绿岩套中的豆荚状铬铁矿提供了中国存在新太古代蛇绿岩的确切证据。遵化新太古代蛇绿混杂岩带的发现,证明25亿年以前板块构造运动已经出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3.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岩墙群形成的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侯贵廷,钱祥麟,李江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613)      收藏
华北克拉通中部广泛发育中元古代镁铁质岩墙群。这些岩墙群未变形和未变质,侵位于先存破裂中,成为恢复华北克拉通中部中元古代构造应力场的显著标志。克拉通北部地块的镁铁质岩墙群为张剪性,而中部和南部地块为张性。根据华北克拉通中部中元古代镁铁质岩墙群的分布和成因机制分析,来恢复模拟中元古代的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镁铁质岩墙群在中元古代形成于伸展的大地构造背景,与横穿华北克拉通中部的燕辽-中条拗拉槽系的伸展作用有一定的联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4. 塔里木盆地巴楚断隆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
何文渊, 李江海, 钱祥麟, 张臣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589)      收藏
巴楚断隆的形态、成因及边界断裂与其南北两侧前陆凹陷的形成戚息相关。在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大背景下,巴楚前缘断隆受西南坳陷和阿瓦提凹陷的影响,新生代时构造体制发生反转,边界向南北迁移。根据其发育过程特征,作者用复合前缘隆起两端迁移模式对复合前缘隆起独特的构造发育史进行了解释:即三叠纪以来岩石圈各圈层同步挠曲变形。随着挤压应力场的增大,巴楚隆起在挠曲基础上不断抬升,形成几条大型断裂带。巴楚断隆作为一个整体沿着这几条深断裂发生剪切滑动,平面上表现为向冲断带迁移。在宁静期岩石圈回跳,整体向下滑动,发育负反转构造,平面上为向隆起轴部的迁移。前缘隆起向南北凹陷迁移时可能会在前缘隆起上出现局部伸展体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